【在行动】治理消落带 保护天然林 防治水污染 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

 核心提示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,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一定要保护好。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,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新路子,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。

  近年来,重庆严格遵循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的原则,加大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,从源头处截污,推动绿色发展,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出了应有贡献。

  库区消落带变身沿江水上森林

  万州栽种中山杉破解世界级生态难题

  本报记者 栗园园

  万州区新田镇五溪村长江边,万州林科所在消落带种植的三百一十亩中山杉长势良好。记者 苏思 摄

  4月28日,万州区百安坝街道坨口(小地名)外的长江边上,船只静静地在一江碧水中航行,岸边70多亩中山杉郁郁成林,江岸绿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。

  “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滩,如今的环境,是我们用近10年的努力换来的,过程不易,但成果令人自豪。”原万州区林业局林科所所长、林业高级工程师任凭介绍,三峡工程建成后,随着水位的涨跌,万州区形成了近24平方公里的消落带,坨口部分区域就处于其中。

  由于成库面积大、水位落差大、季节性气候反差大,生态环境极其脆弱,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恢复与治理一直是一个世界级的生态难题。“必须具备特定生态习性的植物才能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,它既要冬季耐淹,又要夏季耐旱,这样的植物种类非常稀少。”任凭说。

  2002年初,国家外专局从江苏省南京植物研究所引种了约两万株“中山杉118”到万州区进行栽植试验。任凭对此密切关注,通过观察,他发现这个树种就是库区治理消落带所需要的。

  2009年初,配合三峡水库首次蓄水,任凭带领他的科研团队,开始了消落带治理的试验示范。当年,他们共移栽了208株直径3-5厘米、苗高3-4米的“中山杉118”大苗,在沱口福利院外江边170-175米区间进行淹没浸泡试验,每年调查淹没后苗木的生长成活情况,分析浸水淹没对苗木生长的影响。经过八年的淹没浸泡试验,目前苗木保存204株,死亡4株,保存率达到98%。

  任凭告诉重庆日报记者,多年来,他们先后试种过竹柳、桑树等多个树种,目前来看,中山杉是表现最好的,不仅生长速度快,而且耐淹耐旱能力强、病虫害少。

  2012年3月,万州又在新田镇五溪村、瀼渡镇等地的江边消落带165-175米范围内,营造了近500亩中山杉试验示范林。

  目前为止,万州区长江消落带上已推广栽植中山杉试验示范林近1500亩,绿化消落带岸线长度达到40公里,逐步形成了消落带绿色生态长廊,有效缓解了消落带水土流失,并逐步形成了沿江水上森林的壮美景观。

  “除了改善生态环境,中山杉还能产生很大的经济价值。”万州区林业局一负责人介绍,根据测算,万州境内近24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区域中,165—175米区域总面积为1.6万亩,适宜栽种中山杉的面积有9375亩。由于中山杉具有较好的材质,是制作家具的重要原料,因此,随着中山杉在万州的栽植面积逐步扩大,在保证消落带治理效果的前提下,适当抚育间伐出的木材,还可产生一笔不菲的收入,逐步形成一个近万亩的消落带生态经济带。“这真正践行了习总书记提出的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思想,实现了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丰收!”该负责人说。

  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目前整个三峡库区的消落带治理工作仍处于探索、推广阶段,接下来要做的还有很多。”任凭表示,下一步,在对已栽植的中山杉试验示范林加强抚育管护,确保苗木正常生长的同时,仍需进一步进行乔、灌、草立体种植模式试验示范,筛选耐淹适生品种,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,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治理和植被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。

  从砍树到护林 从林场到景区

  江津四面山将生态资源转换为绿色效益

  本报记者 左黎韵

  四面山位于我市西南部,距离主城130公里,这里属于云贵高原大娄山北翼余脉,植被丰富、水质清洁、空气纯净,被联合国生态保护专家誉为“天然物种基因库”。

  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,江津区深谙“共抓大保护,不搞大开发”的道理,近年来坚持走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之路,将四面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。

  和国内大多数生态保护区一样,四面山的发展也经历了时代的阵痛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伐木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。

  “那时候,我的工作就是砍树,公路修到哪,树就砍到哪,高峰期我一天要砍十多棵树。”今年五十多岁的顾培全曾是四面山林场的一名伐木工,他告诉记者,树木的过度砍伐使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,1985年,江津区将四面山划为禁伐区,并推动四面山由林木主产区逐步向旅游区转变。

  2004年,顾培全所在的四面山林场实行体制改革,成立了旅游公司。顾培全放弃了进入公司发展的机会,而是选择继续留在深山,从最初的伐木工变为一名护林员,负责巡山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,“我欠这片森林的实在太多了,有生之年就想多为它尽一份力。”

  目前,在四面山像顾培全这样的巡山护林员共有350人,森林保护区内共设有9个管护站、28个管护点。从砍树到护林,经过多年努力,如今四面山森林面积已达40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96%,珍稀动植物资源达2600多种。

  生态恢复了,又如何求发展呢?这几年,四面山始终将绿色环保放在首位,当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出现冲突时,他们不惜放弃诱人的经济利益,也要严守生态红线。

  2015年4月,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看中了江津四屏镇的生态环境,准备投资开发占地1500余亩的旅游地产。四屏镇位于四面山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地带,地理环境优越。“这么大的投资,对四屏镇而言无疑是块诱人的蛋糕。”谈到这个项目,四屏镇相关负责人罗小菊记忆犹新,在评审投资方案时,专家组发现,其建设模式需要大量砍伐现有森林,对四面山的植被破坏严重,便拒绝了房地产商的投资。

  像这样的项目,四面山片区前前后后共拒绝了四五个,总投资金额达五十多亿元。

  在四面山景区内,重庆日报记者看到,生态保护已融入到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例如,餐馆严禁使用一次性餐具;景区推广使用沼气、电等清洁能源和电瓶车、电瓶船、手划木船等低碳交通工具;农家乐、农户提倡使用生物油作为环保燃料等。景区还开展污水连片整治工程,修建污水处理池,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,并加强植树造林,道路绿化美化,减少裸露土地。

  “得益于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,四面山旅游业蓬勃发展。”四面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据市旅游局数据显示,去年1—10月,四面山景区接待游客104.5万人次,同比增长19.7%,这几年旅游业成为四面山周边村镇的支柱产业。

  “目前,四面山景区已有70家星级农家乐,一年总营业额超过3000万元,户均年纯收入达到18万元。”四面山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。

  借助绿色发展的势头,下一步,江津区还将大幅提升四面山旅游产业的聚集辐射能力,带动中山古镇、双峰寺(四面山少林寺)、爱情天梯、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、清溪沟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周边景区发展,从而形成“大四面山”旅游发展格局。

  人工湿地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统一收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

  云阳从源头截污防治长江水污染

  本报记者 陈维灯 通讯员 王彬彬

  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社区是个位于长江边上的村子,近日,重庆日报记者在这里看到,村子里干净而整洁,草木郁郁葱葱。在临近长江边的一处洼地,有一片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的湿地,各种植物枝繁叶茂,水中鱼蛙共生,绿藻青青。

  其实,这片湿地是一个专门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人工生态湿地。

  几年前,利用三峡生态屏障区“7+1”试点示范项目中的农村截污工程项目,云阳县在此建设了这个人工生态湿地,可日处理生活污水35立方米,服务活龙社区200余户居民。

  活龙社区的生活污水流经人工建造的湿地,湿地利用土壤、人工介质、植物和微生物,通过物理、化学、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,让其达到排放标准。重庆日报记者看到,经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变得清澈了,也没有了臭味。

  活龙社区村民刘文贵说:“以前,村里的生活污水都是排入沟渠后直排入长江,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,那沟渠更是臭得很。我们实在没想到,这处小小的湿地,竟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,居然鱼儿都能在里面活得好好的。”

  云阳县环保局局长张邦军介绍:“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小、建设周期短,运行费用仅为普通污水处理厂的1/5。无论是建设成本、管理成本及运行成本都要大大低于污水处理厂,而且处理效果好,其大量种植的植物还能美化周边环境。”

  近年来,云阳县积极探索实施人工湿地工程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,从源头截住原本流入长江的污水。目前,在云阳的许多村子,人工生态湿地正扮演着“污水克星”的角色。

  除了人工湿地,截至目前,云阳已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1座,铺设污水管网119公里,接纳青龙、双江街道生活污水,可日处理污水4万吨,满足县城30万人污水处理的需求;建成云阳县人和、松树包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各1座,处理能力6100吨/日,主管网13公里;黄石、巴阳等4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投运,配套管网224公里,日处理污水2.8万吨,实现全县乡镇(街道)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。

  在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方面,云阳已建成投运生活垃圾处理场3座、垃圾压缩中转站4座,配备3吨以上垃圾收运车67辆,建立起“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的垃圾统一收运处理体系。

  生活污水被截留、生活垃圾统一收运,改变了以前农村“污水靠蒸发,垃圾靠风刮”的脏乱差形象,也减少了对境内长江及其支流的污染。

  监测数据表明,截至目前,云阳境内的“一江四河”水质均稳定达到Ⅱ-Ⅲ类标准,满足水域功能要求,县城饮用水源的水质达标率为100%。

[打印]

[责任编辑: 石柱余贺璐]

  1. 窑火旺!荣昌打造新一代西部“陶都”
  2. 【在行动】招商引资大打“乡情牌”实现变道超车 重庆忠县去年共引进项目178个